物料性质相关标准
湿度因素:
如果物料主要是纤维含量高的秸秆,翻抛深度可以相对深一些。例如,对于单纯的玉米秸秆堆肥,为了使秸秆充分分解,翻抛深度可设置在 40 - 50 厘米。因为秸秆纤维需要足够的空间和翻动来与空气、微生物充分接触,加深翻抛深度有助于加速秸秆的腐解过程。
当物料是畜禽粪便等质地较软的成分占比较大时,翻抛深度可以在 30 - 40 厘米。这样既能保证粪便与空气充分接触,促进好氧发酵,又能避免过度翻动导致物料结构破坏,影响发酵微生物的生长环境。
对于含有多种成分(如畜禽粪便、秸秆、锯末等)的混合物料,翻抛深度要根据各成分的比例来确定。一般来说,以混合均匀和发酵效果最优为原则,深度大致在 30 - 40 厘米。
对于湿度较高的物料,如含水量超过 60% 的污泥或沼渣,翻抛深度应适当浅些。因为过深的翻抛可能导致物料过度堆积和粘连,不利于通风透气。一般情况下,这类高湿度物料的翻抛深度控制在 20 - 30 厘米较为合适。这样可以在翻动物料的同时,避免物料因深度过大而形成厌氧环境,影响发酵效果。
而对于湿度在 40% - 60% 的物料,如经过初步发酵的畜禽粪便和秸秆混合物,翻抛深度可以在 30 - 40 厘米。这种湿度下的物料具有一定的松散性,适当增加深度能够使物料混合得更充分,有利于发酵过程中的热量散发和氧气供应。
当物料湿度较低(低于 40%),像一些干秸秆或堆肥后期的物料,翻抛深度可以适当加深到 40 - 50 厘米。由于物料较干,颗粒之间摩擦力大,需要更深的翻抛来打破原有结构,促进物料的进一步腐熟。
发酵阶段不同的调节标准
发酵初期:在发酵刚开始的阶段,物料堆积较厚,微生物活动旺盛,需要充足的氧气。此时,翻抛深度应该较深,一般为 40 - 50 厘米,这样可以将底部的物料翻到上层,使物料与空气充分接触,为微生物提供良好的有氧环境,加速发酵启动。
发酵中期:随着发酵的进行,物料体积会有所减小,温度也逐渐稳定。这个阶段的翻抛深度可以适当减小到 30 - 40 厘米。主要目的是保持物料的通气性和均匀性,防止局部过热或厌氧情况的发生,同时避免过度翻动对已经形成的微生物群落造成破坏。
发酵后期:发酵接近尾声时,物料的性质已经比较稳定。翻抛深度可以进一步减小到 20 - 30 厘米,此时翻抛主要是为了使物料更加均匀,去除可能出现的局部未腐熟部分,并且为最后的干燥和稳定阶段提供良好的条件。
设备性能和工作参数匹配标准
刀轴转速与行走速度匹配:如果刀轴转速较高,能够有效地切碎和翻动物料,此时行走速度可以适当加快,但翻抛深度要相应调整。例如,当刀轴转速为每分钟 20 - 30 转,行走速度为每小时 3 - 5 米时,翻抛深度可以在 30 - 40 厘米。如果行走速度过快,而翻抛深度又过大,可能会导致刀轴负载过重,影响设备寿命和翻抛效果。
动力功率限制:设备的动力功率决定了其能够承受的工作强度。对于功率较小的履带翻抛机,翻抛深度要适当减小,以避免电机过载。一般来说,小型履带翻抛机(功率在 10 - 20 千瓦)的翻抛深度控制在 20 - 30 厘米;中型履带翻抛机(功率在 20 - 30 千瓦)可以达到 30 - 40 厘米;大型履带翻抛机(功率在 30 - 50 千瓦)在合适的工况下可以实现 40 - 50 厘米的翻抛深度。
物料成分差异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