槽式翻抛机翻抛频率的确定是一个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的过程,以下是需要考虑的几个关键因素:
一、物料特性
物料种类
不同的有机物料,其成分和性质差异较大,对翻抛频率的要求也不同。例如,以畜禽粪便为主的物料,由于其含水量高、易分解,微生物活动较为旺盛,产生的热量和气体较多。这种情况下,为了保证好氧发酵的顺利进行,避免物料内部温度过高或产生厌氧环境,可能需要相对较高的翻抛频率,一般每天翻抛 2 - 3 次。
而如果是含有较多木质纤维的物料,如秸秆等,分解速度相对较慢,其内部微生物活动产生的热量和气体量相对较少。此时,翻抛频率可以适当降低,每天翻抛 1 - 2 次即可,以保证有足够的时间让微生物分解木质纤维。
物料粒度
粒度较小的物料,比表面积大,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相对较大,微生物与氧气的接触也较为容易。这样的物料发酵过程相对较快,翻抛频率可以稍低一些。
但如果物料粒度较大,为了使内部的物料也能充分接触空气,就需要增加翻抛频率,使大颗粒物料在翻抛过程中不断破碎,暴露出内部未充分接触空气的部分,促进发酵。
二、发酵阶段
升温阶段
在发酵初期,物料刚刚开始堆积,微生物开始活跃,温度逐渐上升。这个阶段,为了让微生物快速繁殖并达到合适的发酵温度,需要适当增加翻抛频率,一般每 1 - 2 天翻抛一次,帮助物料升温,使微生物能够在良好的温度环境下生长。
同时,频繁翻抛可以使添加的发酵菌剂与物料充分混合,为后续的发酵过程打下良好基础。
高温阶段
当发酵进入高温阶段(通常温度达到 55 - 65℃),微生物活动最为剧烈,产生大量的热量和气体。此时,为了防止物料温度过高而杀死有益微生物,需要更频繁地翻抛,一般每天翻抛 2 - 3 次。
通过翻抛,将物料内部的热量散发出去,使发酵温度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,同时也保证了物料各部分都能充分进行好氧发酵。
降温阶段
在发酵后期,物料温度逐渐下降,微生物活动减弱。此时,翻抛频率可以适当降低,根据物料的状态,每 2 - 3 天翻抛一次即可。
主要目的是使物料进一步腐熟,通过适当的翻抛让剩余的有机物继续分解,同时调整物料的湿度和通气性。
三、发酵槽尺寸与物料堆积量
发酵槽深度
较深的发酵槽,其底部的物料受到的压力较大,通气性相对较差。为了保证底部物料也能正常发酵,需要增加翻抛频率,使底部物料能够经常被翻到表面,接触新鲜空气。例如,深度超过 1.5 米的发酵槽,可能需要比浅槽更频繁的翻抛。
物料堆积量
如果发酵槽内物料堆积量较大,物料内部的通气阻力也会增大。为了确保足够的氧气供应到物料内部,需要适当提高翻抛频率,以疏松物料,增加通气性。相反,物料堆积量较小时,翻抛频率可以相应降低。
四、环境因素
温度和湿度
在温度较高、湿度较大的环境下,微生物活动相对活跃,物料发酵速度可能会加快。此时,可以适当降低翻抛频率,但仍要注意观察物料温度,防止过热。
而在温度较低、湿度较小的环境中,微生物活动受到一定限制,发酵过程可能会变慢。这种情况下,为了促进发酵,可以适当增加翻抛频率,同时考虑是否需要采取一些保温或增湿措施。
通风条件
如果发酵场地的通风条件良好,自然通风能够为物料提供一定的氧气,翻抛频率可以适当降低。但如果通风条件较差,就需要通过更频繁的翻抛来保证物料有足够的氧气供应。
五、产品质量要求
如果对有机肥的质量要求较高,例如要求产品具有较高的腐熟度、较低的杂质含量等,可能需要更精细的翻抛操作,适当增加翻抛频率。这样可以使物料发酵更加充分、均匀,生产出高质量的有机肥。